1.催賬焦慮
如果請你想象一下催賬人、討偵人的形象,十有八九在你的腦海中絕不會浮現出一個和藹可親的面目,而極有可能聯想到《白毛女》一類的電影中地主逼租的鏡頭。其實,向人討賬并非“黃世仁”、“南霸天”的專利,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恐怕也難免遇到需要向人催賬的事情,但是“催賬焦慮”也許最終使你沒能開口。
2.點錢焦慮
有些人一碰到錢,就顯得很馬虎大意,從別人手中接錢時(如領工資、取買東西找回的余款),尤其是從熟人、好友手中接錢時往往看都不看,一把塞進口袋里。待回家查點對不上數,便只好自認倒霉或者鬧出不小的矛盾。其實,在這種“馬虎”的背后,有一種“點錢焦慮”在作怪:不點不放心,點又顯得太多心。當面一五一十地核點,似乎太不信任對方,兩人都不免有點難堪,朋友之間說不定還會因此影響交情;不當面點清,一旦有差錯,事后再查就
說不清、道不明了。點也不是,不點也不是,自然免不了一番焦慮。
3.誠信焦慮
中國民間流傳的告誡人們如何為人處世的人生格言非常多,但在它們中間又有不少相互矛盾的說法。例如,一方面提倡“以誠待人”、“以心換心“,另一方面又鼓吹“防人之心不可無”、“逢人只說三分話,未可全拋一片心”。如果人們同時接受了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格言,在實際生活中就難免產生“誠信焦慮’----不信任別人,不以城相待,就會感到一種道德壓力,反之,又擔心被人利用。山東青石質優價廉。
形形色色的焦慮充斥人們的生活,不勝枚舉,它們像細菌一樣侵蝕人們的靈魂和機體,妨礙人們的正常生活,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。所以,走向生活,應該從拒絕焦慮開始。
新聞中心